为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部组织梳理了地方典型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出第5篇《多维联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上海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
“我住长江尾,共保一江水。”长江奔流入海,地处入海口的上海,是长江生态环境的“守门员”。入河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上海市坚持多维联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截至目前,针对生态环境部组织排查并交办的1558个入河排污口,上海已全面完成溯源、分类和命名编码等工作,并对其中具备监测条件的874个排污口实施了监测,对87个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入河排污口树立了标志牌;长江干流沿线的浦东新区、宝山区、崇明区政府制定并印发实施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根据排污口特点分类推动立行立改和工程整治,一批整治工程落地实施并向社会公开,不断引领推动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取得实效。
多维联动、科技助力
保障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系复杂、水文多变、河沟密布,排污口点多面广、隐蔽性极强,溯源整治工作难度大。为做好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上海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及相关街镇,条条联动、条块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整合相关资料、审核溯源信息、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整治到位。同时,充分调动宝武集团、华能电厂、上海城投、上港集团等大型企业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承担并积极开展厂区内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在此基础上,主动用好“科技+人工”手段,积极探索“空、天、地、水”一体化体系,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体检和规范整治。通过人工现场踏勘、无人船搭载侧扫声呐、无人机近地航测等手段,做到桥下水下、隐蔽地区“有口皆查”;通过对需要监测和具备监测条件的雨水排口,尤其是旱天排水的雨水排口全面采样监测,力争实现“有水必测”;利用地理信息分析技术锁定现场溯源调查范围,采用潜望镜、管道机器人、管道内窥镜、探地雷达、示踪剂等技术查清污染来源,全面实现“有口皆溯”;通过组建入河排污口整治技术支撑团队,对浦东、宝山、崇明三区的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编制开展点对点、一对一技术帮扶,努力实现“有污必治”。
崇明区是长江大保护的“桥头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主战场”,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数量约占上海长江流域范围内总数的三分之二,溯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崇明区生态环境局、街镇环保干部、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几十名工作人员组成溯源工作组,充分发挥水陆空立体排查、高精尖科技溯源手段优势,所有排污源头一个个被准确无误地查找出来,为精准整治夯实了基础。上述做法,就是上海通过科技助力保障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的真实写照。
多措并举、示范引领
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
上海根据排查溯源结果,细化分类整治标准,印发《上海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提示》,为各区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各区也结合各自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上海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试点,宝山区敢于比学赶超、勇于先行先试,涌现出一批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典型案例。既有宝武集团、华能电厂等大型企业主动探索废水“零排放”的减污降碳新技术,通过清理合并工业排污口、升级改造废水处理设施,实现水资源梯级使用和循环利用;也有沪宝水产养殖场协同推进水源地保护和长江蟹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优化调整农业排口、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建设尾水湿地净化处理系统,实现尾水生态治理和自净循环利用;更有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跨前一步、主动作为,依托老趸船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规范整治港口码头排污口,彻底消除直排长江的隐患。上述案例,都是上海通过示范引领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的一个个缩影。
多管齐下、精细管理
推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
上海以常态化巡查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依托各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平台,构建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入河排污口、河岸带状况、水系分布、排污管网等信息,建立“一口一档”“一河一档”“一街镇一档”数据库,探索建立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浦东新区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守住长江大保护的“东大门”。将常态化巡查机制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水质自动监测浮标站和岸边站,构建水环境质量感知网络,为排污口排查溯源提供辅助手段;通过集成水量水质在线监控、智能留样、IC卡总量监控、预处理设施用电监控、污水处理与排放视频监控、阀门远程控制等系统,与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实现重点排污单位入河排污口“全程监控”和监管执法“提质增效”。上述模式,也是上海通过精细管理推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的积极尝试。
下一步,上海市将全面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探索推动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与河长制相衔接,建立完善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市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夯实基础。
版权所有:法治民声网 投稿热线;18310192369
备案号:京ICP备20026130号-1指导单位:北京天道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