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活在孤独中
——观看话剧《游戏暂停》首演有感
(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
10月6日晚上7:30至9:30,话剧《游戏暂停》(又名李彩假日)首场演出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举行,该话剧由马乙鑫编剧,杨韵可导演,女一号是李苏菲的扮演者李雅伦,还有吴鑫海、谭皓罡、郑锐一、刘泽蓬等。现场300多名观众,仅有2人中途提前退场,其余都认真观看到谢幕。当全体演职员、制作人、导演集体谢幕时,全场爆发出持久的掌声,说明观众对这部剧比较认同和喜欢。
《游戏暂停》的剧情,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大提琴天才男孩李彩,在假期中极为日常的一天,做了一件使众人意想不到的事一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围绕大提琴手李彩的突然死亡,李彩的父母、妹妹、外婆等人陷入各自的隐形症状中一一妹妹李苏菲在哥哥去世当天失去了部分记忆、父母异常的镇定与莫名其妙的争吵、性情古怪时儿清醒时儿糊涂的外婆、小区附近陆续失踪的猫....诸多怪异的谜团笼罩在这个悲剧家庭的上空。此时,一位警官和心理医生介入了这个家庭,警察要调查李彩自杀的真相,心理医生希望治愈李苏菲的恐惧症、厌学症。复杂的剧情、场景、人物不断地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切换,让人产生从孩子在屏幕上玩的游戏到成年人在现实中面临的生活、生存、人际关系、三代人之间的代沟、中学生遭遇霸凌等压力之间,不断地失衡,又试图尽快找到新的平衡点,虚拟世界的游戏随时可以暂停,而现实世界的人生“游戏”一刻也停不下来。
剧中,每个人都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所笼罩,实际上本来可以各自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世界才会多一分美好与幸福。我们大可不必扮演“他人”的摄像头和“记录仪”,完全可以包容并适应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活法”,没有必要成千上万的人活成一个模板,任何人特别是青少年,一旦活在周围到处是眼睛监视器的环境中,其天性必然被压抑,甚至心理会变态,周围越是热闹,内心越是孤独。
该剧在剧情构思上借鉴了安嘉莎.克莉丝蒂侦探小说的某些手法,把李彩自杀与埋葬死去的猫咪情节作为剧情的隐形线索,又穿插了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愈与心理咨询场景,还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段呈现李苏菲的梦境和幻觉,包括一阵电闪雷鸣以后李苏菲昏睡,死去的李彩复活与爸爸交流的场景都是介于电影蒙太奇与舞台剧人物幻觉之间的表现手法。正好弥补了该剧缺乏高潮和人物性格强烈冲突的不足。
这是一部情节有些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但是又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话剧。李苏菲父母日常生活的对白完全是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李苏菲与心理医生的戏份就是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一种交叉与切换,同时还可以看出成人世界与未成年人世界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相比之下,孩子的天性往往受到成年人世界的误读、错爱、误解与压抑。
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少年而言,游戏世界随时可以“暂停”,而现实中痛苦的生活游戏一刻也不会停下来,在这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过度的爱,生活的琐碎与压力释放的过程中,成年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孩子的思维与行为产生影响,父母对子女投射过多的关爱并不一定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不当的关爱与干预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压抑孩子的独立人格形成。但是,对于李彩经历的校园霸凌这样深度影响身心健康的大事,父母有责任及时介入并帮助疏导,否则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父母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爱与关注填满孩子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在迷茫的青春期享有一定的孤独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让他们异想天开,让他们充分享受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童年少年快乐时光,不要压抑他们的天性。
实际上,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正常的原生家庭,平等对待的人际关系,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宠爱。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与个性,长大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应该是人生的常态,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包容这种个性的存在,尊重每个人生活方式与特立独行的行为风格。
当然,与所谓的正常人相比,患有孤独症、抑郁症的孩子的人生风险会更大,因为他们随时可能离开人世或者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从家庭和社会、个人成长角度看,该剧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也是对当代都市人的心灵与心理危机的一种探索。
《游戏暂停》编剧渴望表达一个关于孤独症家庭的创伤悲剧故事,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试图从思想与灵魂深处得到救赎。但是,由于中国人缺乏超越现实的信仰支撑,每个人都活在失魂落魄的状态中,心灵憋闷而找不到出口,一旦遇到深层次的精神与心灵危机,大家谁也救不了谁。在狭隘的生活空间里,个人自私的天性会被放大,熟人社会“探照灯”“摄像头”似的传统人际关系残酷的现实,导致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目光与口舌中,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们撇开剧情,追究其社会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传统血缘关系外延所构建的熟人社会环境,已经远远无法适应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很多中国人和家庭的悲剧深层根源在于:我们从思想独立、思维模式到决策模式和行为习惯,都没有完成从古代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能够适应普世价值、“陌生人社会”环境和尊重社会秩序的规则。在现代信息社会,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人生的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虽说每天都有真真假假的信息满天飞,但是只要现代人内心的三观不变,其他的随时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不必大惊小怪。大家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活在一个半真半假的世界中,但是没有必要活在一个人人都感到压抑和委屈,不能按照自己意志活着的状态中。
不过,该剧也有明显的瑕疵,比如整体剧情主线不够清晰,因此结构显得有些混乱与零碎,在观众心目中难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或者主题,有些荒诞的情节没有必要过多呈现与渲染,应该点到为止。还有,剧中警察拿着手电筒到观众席寻找线索,好像是编剧为了拉进与观众距离故意所为,剧中的“父亲”拿着大哥大推销产品,虽然看上去在与观众互动,实际上破坏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共情和沉浸式体验感受,最后剧终时“父亲”的长篇宣言式朗诵台词过多,心理医生的孤独自白显得画蛇添足。不过,这些细节依然瑕不掩瑜,这是一部富有现代意识、值得一看的舞台剧。话剧的独特性在于,需要观众现场观看和体验现场氛围。如果网络观看,会大大降低直观、直觉效果。(文/图:李笑天.审核:唐林)
版权所有:法治民声网 投稿热线;18310192369
备案号:京ICP备20026130号-1指导单位:北京天道律师事务所